红联Linux门户
Linux帮助
当前位置: 红联Linux门户 > IT业界

为什么我们会错过像比尔盖茨那样的机会?

发布时间:2008-07-11 15:53:45来源:红联作者:Archive
  说起比尔?盖茨,就会想起他主创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个软件系统,为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比尔?盖茨握有这个软件系统的知识产权,也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1967年,12岁的盖茨进入了私立的湖滨中学。湖滨中学在1969年开设了电脑课程。学校拍卖学生家长赠物所得,租用了一个终端。因为这个契机,盖茨接触到了电脑,并且很快就表现出了编程方面的天赋。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哈佛的时候,盖茨和中学校友保罗?艾伦,为当时出现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了BASIC软件。到1975年的时候,盖茨决定从哈佛大学退学,与艾伦一起创业。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随后创办了微软(Microsoft)公司。接下来的故事,是每个计算机爱好者都熟知道。1980年,IBM选择微软为即将推出的个人电脑,提供操作系统软件。微软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另一位程序编制者蒂姆?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在这基础上,盖茨领导研制出了各个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

  在1975年及以后几年,我国计算机界在做什么呢?我们在集中力量,研制大型计算机,例如各种型号的“银河”机。这样做,当然也是完全有必要的,这种大型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问题是到了1986年,在制定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时,对当时已表现出巨大生命力的个人电脑,却视而不见,把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向当时日本人提倡的所谓第五代计算机,即智能计算机。当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出了一批院士,但到现在智能计算机还没有定论。其后果,却使我国和日本,在个人电脑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美国。就在此时,在北京中关村里开始诞生了一批电脑组装商,由此产生了“联想”、“方正”等一批电脑公司,但电脑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还是要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计算机界的一批有识之士,号召在开放的自由软件Linux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现在,虽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毕竟为时已晚,无法从根本上动摇Windows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

  为什么我们会错过像比尔?盖茨那样成功的机会呢?实际上,在新技术方面能够领先发展的机会,是转瞬即逝的;而推动新技术发展的关键,却往往掌握在一些“小人物”手里。当时在哈佛大学退学的盖茨,在计算机权威的眼里,难道不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吗?当时,我国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科技工作还受计划经济的深刻影响,国家在科技工作方面的重大投入,只有一些顶层科学家有话语权。这些大科学家,确实才智过人,经验丰富和贡献巨大,但他毕竟不是神仙。我们关于发展智能计算机却错过了个人电脑发展机会的决策,不是说明了只靠大科学家,未必事事灵验。

  实际上,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自主创新主要靠科技界的“小人物”来推动。过去是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但是,这些“小人物”目前在占用技术资源和享受技术话语权时,都处于弱势地位。在这里我们呼吁,国家应制定向“小人物”倾斜的政策,包括风险投资的有关政策。在学术讨论中,还应该大力鼓励发扬技术民主,保护不同意见,不要对“小人物”求全责备。为鼓励“小人物”进行自主创新,还应当保持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和“说真话”的氛围,让一大批敢于提出新观点、敢于面对失败的创新型的“小人物”脱颖而出。创新文化的核心,实际上就是这种勇于追求真理的实事求是精神。这就是比尔?盖茨的成功,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文章评论

共有 1 条评论

  1. weixq316 于 2008-07-15 15:09:51发表:

    有道理,相当的有道理!!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