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的定义
开源(OpenSource,开放源码)被非赢利软件组织 (美国的OpenSourceInitiative协会)注册为认证标记,并对其进行了正式的定义,用于描述那些源码可以被公众使用的软件,并且此软件的使用、修改和发行也不受许可证的限制。
微软公司再遭欧盟反垄断重罚
欧盟委员会2月27日宣布,因美国微软公司拒不遵守2004年欧盟作出的反垄断决定,欧盟再次对微软公司处以8.99亿欧元的罚款。这是欧盟委员会迄今对单个企业开出的最大一笔反垄断“罚单”,也是在与微软公司长达数年的反垄断较量中作出的第三个处罚决定。自2004年以来,微软公司已因滥用自己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优势地位,被欧盟委员会处以累计近16.8亿欧元罚款。
微软正打算用更开放的方式对待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同时让自己获得更多机会和选择:开放部分软件源代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厂商,这是微软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地针对其技术和产品开放性的调整,涉及的范围包括Windowsvista、SQL、Office中广泛被使用的主流产品。
与这些产品有关的API(应用程序的接口),包括指令、函数、可调控的资源、数据格式的定义和相关协议,包括服务器协议、通讯协议等等。相比过去的谨慎开放,这些代码文件的开放将确保微软以外的开发者不需要获得许可或交许可费或其他费用即可获得这些信息。
据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李志霄介绍,此次开放的部分软件代码将在全球范围通过MSDN(微软开发者网站)向合作伙伴和开发人员免费提供,约有3万多页有关具体技术的描述,在6月份之前将被公布。而过去这些协议和源代码只针对一些大的合作伙伴或者经过授权的项目开放。
微软方面表示,如果应用于商业获利,其中牵扯到的一些专利将通过国际惯例以合理低价的方式授权。目前微软方面尚未公布授权方式。而对于开源或非商业性的应用,这些协议则完全免费。
这意味着,合作伙伴可以有选择地在微软包括竞争对手的平台上集成自己的技术,程序员将有更多的工具和自由度,客户有更多的选择。
开放微软
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主席陆首群对此表示了“谨慎的欢迎”。他认为,“这次微软将部分产品的部分互操作信息开放值得鼓励,这符合发展潮流,也对微软自身有益。”
计世资讯高级分析师徐斌认为:“这次新的政策一改以往给人们留下的只重利益的形象,是微软商业策略的一次重大的改变。”
作为全球最大的靠出售软件许可证盈利的商业软件企业,Windows、Of-fice的产品和技术平台一直是微软最大的收入来源,占公司总体收入的50%以上。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微软在过去20年一贯采用 “闭源”策略。包括Windows在内几乎所有产品API原来都是封闭的。
过去,通过微软平台开发产品的普通合作伙伴往往需要花几十上百万的费用从微软购买技术协议,甚至要向支持工程师支付500-1000美元服务费。
但在 “混合技术风行的时代”,微软面临着来自IBM和Google的挑战。IBM通过支持Linux开放源代码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在软件方面的弱点”;Google甚至已经推出了可以在线使用的Office产品。Windows也显然不是惟一 “值得大多数程序开发员为它编写应用软件的平台”了。
对此,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兹(RayOzzie)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异构是企业架构中的现实,各项应用和服务间的互操作性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需求。”作为业界著名的软件工程师之一,雷?奥兹对协作持有“本能的开放态度”。他的加盟或许也使微软的管理层更快意识到,客户需要所有的供应商,包括微软提供具有足够灵活性的软件和服务。
虽然把成千上万页的软件代码放到网上还只是开始,但提高微软产品的开放性,鼓励更多的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使用微软的开发平台 (不管是在微软内部还是在微软外部),显然是竞争的必需。
而事实也证明,借助合作伙伴和软件开发人员的力量,远比微软自己练“千手观音”,在所有的领域都大量投入更能产生实际意义。
张亚勤:开放带来的不止是微软的市场
经济观察报:开放互操作性与比尔?盖茨先生即将正式淡出微软管理层有关吗?或者是微软在欧盟的压力下进一步开放标准的一个开始?
张亚勤:开放互操作性并不是比尔?盖茨突然想到的事情。微软的互操作性尝试已经有很多年了。当然,随着产业发展的需求范围、力度、幅度可能也不太一样。但我认为,随着互联网成为重要的沟通平台,随着虚拟化,软件加服务,随着跨平台成为主流,随着客户的需求,互操作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是一个原因。我想这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需求。微软作为信息产业很重要的力量,必须顺应这种需要。
经济观察报:开放互操作被认为是对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示好,对微软本身有哪些意义呢?
张亚勤:对于互操作性,微软在过去的10年,特别是过去5年做了很多改变。总体来讲,微软希望自己的技术能越来越多地成为大家可以使用的标准,并将这个作为努力的方向。在中国,过去几年中我们和很多行业机构进行了沟通。如果它是微软对战略、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的整合,那也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它的意义就是提高开放性,以及给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选择。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开放会给微软中国的产业链带来的影响?对中国的合作伙伴呢?
张亚勤:中国有3000多位研发的人员,现在在做产品规划的时候,在具体开发产品的时候,有更多的API的植入,格式的透明化都会做改变。另外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合作伙伴,也有一些和业务重叠的竞争对手,但未来都会有更多的沟通。
对中国的软件产业而言,我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国内厂商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开发自己的应用产品----现在,至少从开发基于微软平台的产品上,国内的企业同国外的企业甚至是同微软都已经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应该尽快进入市场,抢得先机。
经济观察报:对于微软自身还有合作伙伴,将享受到的条件和其他合作伙伴会有哪些不同?
张亚勤:微软此次开放主流产品所有API和通讯协议是针对全球的,没有针对特定的合作伙伴。在API接口问题上,微软开发者所看到的,所获取的和我们和其他公司、合作伙伴,或者是竞争者获取的完全是一样的。
微软里面有Windows团队,有Office团队,我们自己团队看到的WindowsAPI,也与我们的合作伙伴,比如用友、金山的开发团队看到的完全一样。
经济观察报:对于中国的开源社区,微软是否会进一步提供相应支持?
张亚勤:在过去三个月我们和国内的开源社区主要意见领袖,不同的社区们至少有超过20次的对话,我自己已经参与了很多次。我们上个星期宣布之后,从开源社区得到了很多回馈,整个回馈都是比较正面和积极的。我们会有更多的具体的合作的方式,和开源社区们进行合作。具体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具体产品怎样支持,我想以后会有更多的消息可以与你们沟通。
经济观察报:作为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您认为开放的平台将给软件开发人员带来哪些益处?
张亚勤:我自己也写程序,我知道一个程序员写程序的时候最关心的是可以使用程序里面什么资源,通信协议是什么样的,而具体每行怎么写不是主要的。
过去大家在开发的时候,首先要设置自己用的API,还要设置为别人用的API,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互操作性有很多具体实现的方式,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希望数据、信息可以互相兼容,不管什么样的平台,什么样的环境。除了开源软件,开放API、开放通信和存储的协议是实现互操作性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开发者而言,这还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深刻了解微软技术,去创新。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对于微软正在推进的 “软件+服务”战略布局,开放互操作性的举动会有哪些作用?这对全球的软件产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张亚勤:随着软件+服务的新模式,并行的、实时的开发是一种新的趋势,可能发展速度比原来的更快一些。我认为微软这么做是值得的,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会是一种有益的影响。产品层面,OEM伙伴可以随时了解微软的研发进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开发周期。应用层面,对于程序员来说,有了完全开发的 API之后,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发出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应用。
要把产业做大,互操作性是趋势。这个世界发展需要更多的竞争,允许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格式相互沟通。我希望,也坚信,通过自己的优势将整个产业做大对微软自己也是有好处的,而在更开放的市场中获利的将不只是微软。
融入中国
目前,中国是微软在美国以外投资最大、职能最完备、机构设置最全面的创新基地。有关数据显示,在全球,合作伙伴每赚16美元,微软就赚1美元。据IDC报告,2007年微软与中国合作伙伴创造的总体产值约154亿美元,这意味着微软2007年已在中国市场收获约9.6亿美元,远远超出过去几年。
过去的五年间,微软通过战略合作、投资、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与包括浪潮国际、中软国际、神州数码等建立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07年6月,4000多家中国企业成为微软的合作伙伴。
多数企业认为,与微软合作能使自己的产品与微软的最新操作系统保持同步,有利于尽快进入市场。而微软在中国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则可以免费获得部分开发支持,并有机会提前参与微软下一代产品的开发测试。
此次微软在互操作性上的调整,有利于降低独立软件开发商和行业用户的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对此,赛迪顾问软件研究中心总经理牟淑慧表示,“开放会给业界带来更多的机会,微软的合作伙伴将可以利用开放的接口进行各种类型的软件开发。”
英飞策咨询研究总监陆渝则认为,微软新的互操作性原则,是微软在互联互通战略路线图上“由内向外”的跨越。“用户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与微软合作将有助于用友的产品升级,使用户获得更多支持以及更佳体验的产品和服务。”用友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说。用友新一代高端管理软件U9就是融合多项微软最新技术开发的,之前双方合作已有十几年历史,最近签订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对此,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认为,中国的合作伙伴在微软未来的战略中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作伙伴的发展也有助于微软更好地在中国的创新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无论如何,微软的未来之路仍将与他的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的利益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