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微软和雅虎真的需要更长的时间权衡这场交易背后的战略意义,以及它究竟应该值450亿美元、500亿美元,还是更多。
也许,这家仍统治着操作系统市场、历三十年而弥新的软件霸主,真的可以进行一次“昂贵,但完美的收购”,与互联网上唯一可与谷歌相提并论的品牌水乳交融,并像鲍尔默给雅虎股东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实现“规模效应”、“增强研发能力”、“提高运营效率”、创造“新兴用户体验”。但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只有一个:未来的几个月乃一年,属于谷歌的时间会就此停止吗?
至少对于微软和雅虎而言,时间已经静止太久了。人们记忆所及,微软在2.4亿美元投资Facebook之前的一次互联网领域的胜利,还是10年前击败网景的导航者浏览器。而雅虎,上一次被视为网络业霸主,大概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前夕。正是在这莫名缺失的十年中,谷歌从斯坦佛大学的两名肄业生的宠物程序,变成了一家最高时拥有2000亿美元市值的“下一个微软”。
而时至今日,最让微软忌惮的事情发生了,看上去,谷歌已不动声色地全方位地动摇了微软生存的根基,Android从侧面出其不意地瓦解了微软移动操作系统的合理性;它同时凭借“云计算”的攻势,让一切与计算相关的事情都绕过收费的软件,而通过互联网进行。 如果无意将商业史简化,比如将微软错过搜索引擎崛起大潮简单视为行业规则改变,而这家老牌公司开始松懈,谷歌崛起故事的一个重要价值不在于其传奇色彩,而在于,它是在何种方法论指引下,壮大自身同时避过了微软对全行业的虎视眈眈。
众所周知,自1975年成立以来,微软对于软件及周边行业的侵略性从未减少过。正如关于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传记Everyone Else Must Fail里说:这家位于西雅图雷德蒙的巨兽最独特的本领是“压制小公司的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学习与强有力的执行,微软将数以百计的同行击溃。而微软这种高进攻性曾让太多竞争对手几乎丧失了与其竞争的勇气。比如曾在升阳和Novell两家公司与微软有过多年竞争经验的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担任谷歌CEO之前曾对媒体表示,“只是谈及微软已经对我的健康不利”。
谷歌是如何超越所有前辈的命运的?至少从必要条件上,可以被列举的部分包括:有意识地改变游戏规则(它从不涉足微软最擅长的领域,即“销售软件”),持续夯实自身的技术及管理基础(在谷歌之前有哪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此受外界关注?),从不主动将自己称为挑战者(至今依然如此)。这让2004年微软逐渐将谷歌视为最大竞争对手后,依然无法压制对方。
而从微软的角度,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奇虎董事长周鸿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他关注微软多年来,盖茨主导公司对竞争对手发起攻击前都是极为低调的,就像1995年时撰写《互联网大浪潮》(Intenet tidal wave)等内部通信时,即使微软已经统治了桌面操作系统,但盖茨仍让公司像创业者一样从零开始思考问题。但近年来,鲍尔默治下的微软从没有真正放低姿态,他会公开嘲笑谷歌是“只会一招的小马驹”,说“Facebook才有活力,谷歌已经没有了”(请登录gemag.com.cn参看《独角戏》),即当微软始终以一种批判性眼光看待对手,它究竟有多大的动力完成一场自我革命呢?(环球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