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格式化挂掉的Ubuntu,再次安装的时候选择了English Locale,后来发现English Locale安装中文字体包以及中文输入法时还是比原来要麻烦些。不过无论是在首选项还是登录界面中,仍可以转化为Chinese Locale。另外需要注意的在English Locale下从源安装软件时,会自动下载安装英文版的软件。
回顾起我第一次挂掉的经历,无非就是安装scim->重启->花屏->无法进入登录界面的一个简单过程。由于我只对Linux的文件系统有表面认识,自然也不可能通过全命令行的Recovery Model来修复系统,更何况拥有的唯一一本Linux宝典----《鸟哥的私房菜》又忘在了实验室。除了简单粗暴的重装系统,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所幸这次的运气非常好,upgrade&安装scim以后重启,没有花屏,一切正常。
Ubuntu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初始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启动时大约经过了5分多钟才进入登录界面。一开始以为是初装系统的初始设置花了如此长的时间,后来发现次次如此,不由得有些恼怒。google一番后,找到原因:Ubuntu启动时会自动扫描硬盘,对于双系统的用户来说,扫描NTFS及FAT32格式的分区会出错。于是修改了配置文件,再设置一下Grub----如此这般,从Grub到登录界面不到30s。
编译安装文泉驿黑体是件非常麻烦的事...不得不临时复习了cp和mv命令及相关参数。Ubuntu Wiki上有直接下载安装设置的shell脚本。我自己DIY安装字体,导致现在系统中某些界面是文泉驿黑体,某些字体是微软雅黑..不过基本上已经很养眼了。
之前并不饭firefox。但既然作为Ubuntu内置的浏览器,还是得下功夫好好研究。首先是字体问题。firefox本身界面的字体并不随系统的设置而改变,解决的方案是在firefox中的chrome文件夹下修改userChrome.css和userContent.css两个文件。比较汗颜的是我的firefox居然没有chrome这个文件夹,手动建立文件夹和两个css文件,在添加相关内容,居然成功了...
安装了一系列最基本的扩展后,终于体会到ff这个浏览器的强大之处了...它不止是个浏览器,它就像个操作系统。
影音文件的解决方案很容易检索到。先安装编码包,然后安装Mplayer。Mplayer这个东西本身很强大,但要能正常的使用,还必须花下大功夫设置一番。不赘言。
QQ和MSN要求不高的话,用内置的的Pidgin就可以加载。要求功能更多的话,可以分别用Eva和amsn。
对amule设置一番后就可以当emule使用了。可惜的是源相当的少...
另外我毫不费力的搜到了comix这个相当强悍的看漫画的工具,功能相当于MangaMeeya
总体而言,第2、3天总算把最基本的应用软件都安装设置好了(不过设置上还有相当的问题)。现在才开始发行自己RP相当不错,大家最常反映的OOo显示文档乱码问题、PDF中文无法显示问题、scim重命名文件夹问题都没有遇到----不过即使遇到,解决即是了。
新开始一个操作系统,所做的全是以前的操作系统能做的事,不断的寻找替代的软件----很多开源的牛人都会不屑。不过,解决温饱问题才是第一步吧。
很多人对Linux抱有幻想都是看过宣扬开源的自由精神的文章,谈到Linux能做什么时,有类似的经典言论“Windows能做的Linux都能做,Linux不能做到的而Windows不能做的,都是不需要做到的”。这句话曾让多少人热血沸腾,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到开源和自由的乐趣呢?开源意味着奋斗和付出,而且是无偿的付出,如果只是想方便自如的浏览网页,处理个人文档,满足影音方面的娱乐,windows何尝不是“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心满意足”的良好环境呢,何必要辛辛苦苦以命令行的形式花上两三天设置系统,还很可能失败?----至于死机和碎片,让它去吧,重装就好了。Ubuntu并不是Windows的替代品,两者是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操作系统。对于很多人来说,计算机并不是满足一些学习和娱乐基本要求就足够了,对操作系统的操作和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乐趣。就如很多人声称自己喜欢汇编语言,我并不相信这些人会真正用汇编写程序,但它对程序设计的本质的揭示,却是任何高级语言都比不上的。
当然这个比喻毕竟不是很合适,毕竟Ubuntu是一个效率很高的OS。
windows,对我而言已经慢慢不是个必需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