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关村在线
开源长征为何出现异样声音.
就在前不久,在软件行业传来了一条劲爆的消息。2004年慕尼黑宣布启动开源城市计划,但十年后,慕尼黑政府正在考虑从开源Linux架构迁移回Windows架构。
这条消息一出引发了业内激烈的探讨,首先要从慕尼黑启动开源城市说起。
慕尼黑在2004年宣布成为一个开源城市,所有的市政工作都将采用开源软件,并且启动了一个Linux分支计划----LiMux。慕尼黑政府打算将所有的电脑系统与作业软件切换到更加开放的平台上来,从而节省纳税人在政府软件方面的成本。
十年后,慕尼黑第二副市长Josef Schmid抱怨目前政府系统工作效率低,并且希望可以召开专家听证会,从而将所有的系统与软件切换回微软的Windows商业系统上。
IT选型到底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其实从新闻层面上来看,这是一次政府机构对自身IT系统选型的争论,但这样的争论在企业内每天都在进行。到底是开源软件还是商业软件,在这件事的争论中大致上有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就是成本,第二是易用程度,第三是可持续性,最后就是整个系统的安全程度。
到底如何计算真正的成本
抛开开源软件还是商业软件不说,先来看看部署一个完整的IT系统到底需要哪些成本。完整的IT系统成本大致上分为三个方面,软件成本、硬件成本与人员成本。
软件采购成本并不能只看表面
所谓开源架构就是采用开源软件来部署IT架构,开源软件在表面上是没有采购成本的,但隐性的成本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开源软件的赢了模式主要在服务咨询以及技术培训与支持上,当企业需要这些服务与支持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想必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在这个环节去和服务商讨价还价。
在技术领域流传着一个故事,北京某家商业银行采用了开源的Linux作为IT架构的核心操作系统,但是随着业务增长所带来的承载压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银行技术部门承受的范围。迫于业务的压力,技术部门开始寻找IT服务提供商来解决这个难题,由于业务量过于庞大没有服务商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
这家银行最初采用的是红帽订阅版的Red Hat,根据红帽的订阅原则,这家银行可以免费试用Red Hat,但红帽并不会承担使用软件所带来的技术问题。最后经过协商红帽同意解决这家银行遇到的技术问题并且会委派工程师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前提是需要这家银行将前几年的服务费用补交全。至于这家银行是否支付了服务费用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却是说明开源软件也是有潜在软件成本的。
商业软件在表面上来看存在着大量的采购成本,每个授权每个应用都需要支付费用,并且会形成厂商绑定,对于企业来讲这将是一次无限度的投入。但真的是这样么?我们就拿最常提及的Windows为例。
商业软件的成本如何计算.
当企业决定采用Windows作为IT架构的时候软件方面的成本就基本可以做出预算了,而且这些预算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除非遇到大规模的版本升级。
首先你需要购买Windows Server、SQL Server以及其他服务器端的系统授权,并且需要购买PC端的授权。当企业购买部署完毕之后,这些软件会在很长时间内得到微软的技术支持,包括版本内的升级补丁订阅。
微软还会提供工程师的上门技术支持服务,当然这项服务是收费的,而且是从工程师出发开始计时的。但这项服务并非是绝对收费的,只要你证明是软件本身的问题,那么本次的服务将会免费提供。(PS:如果手中有几台Windows服务器,你可以体验一下,前提是你需要准备好美金)
我们回到上述新闻报道的八个月之前,慕尼黑第三副市长 Christine Strobl说,LiMux的迁移取得了成功结束,为纳税人节省了1000万欧元的软件支出。
但一项惠普对于慕尼黑市政部门IT支出的调查报告指出,实际上慕尼黑政府在公务员IT再培训上的开销已经远远超过了购买微软软件的支出,达到6000万欧元。由此看来,开源软件的成本并不仅局限于采购上。
忽略人员成本会让你花更多的钱
从慕尼黑市政府的案例上我们可以看出,开源软件的成本会比商业软件更大。在报道中并没有指出慕尼黑政府IT部门的组织架构,但相关人员的培训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微软软件采购的支出。
从很多大型招聘网站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名3左右工作经验的Linux工程师在北京地区的月薪在8000~15000元,而一名同样水平的Windows运维工程师只有4000~8000左右。
只要在智商上没有硬伤的人都会明白哪个领域的员工更具有应聘优势。当然团队的规模也直接影响着成本,根据了解,国内某大型企业采用的Linux作为底层系统,其运维团队分为三个组,每组大约20人左右,这些人都是国内一流的Linux工程师薪资待遇不仅仅停留在15000的月薪上。
同等水平的企业采用的Windows架构,其运维团队只有不到20人。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是在监控日志,日常维护与内网部署。所有从事过运维的人都会清楚,当叫一名Linux工程师来处理Windows系统上的问题时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企业软件选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至于硬件成本其实都是一样的,开源软件也好,商业软件也好,对于X86的支持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真的说两种软件在硬件上的区别,也就只有资源利用率上了。
开源架构可以通过对软件的二次开发来提高对硬件资源的使用率,而商业软件对于硬件的利用率也只能由所属厂商来控制。但软件技术发展至今,两者之间在硬件上的利用率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
关于成本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企业在选择软件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符合自身技术环境的软,以避免带来隐性成本的支出。其实,不仅仅是成本,员工的使用习惯与学习使用的周期也非常重要。
还以慕尼黑市政府为例,LiMux造成的最大问题是慕尼黑市政同其他机构、组织、公司交换Office文档时遇到的格式兼容的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好的解决方案。由于已经在家中使用过PC自觉投入了学习成本,那么政府用户使用Windows作为办公环境时其培训成本必然小于使用LiMux。
由于我们远在千里之外,并不能切身体会事情的真实经过,我们不能说这是开源的失败还是商业软件的胜利,这只是两种商业模式在市场上千百万次交锋中的一次。不论结果如何,能肯定的一点是----任何的IT系统在一个庞大组织的实施,首先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重新分配各方利益和重新学习的问题。
bolaid 于 2014-09-08 08:40:11发表:
唉唉
Mach.HL 于 2014-09-06 16:29:36发表:
楼主,对你的文章,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部署一个IT系统要考虑的成本应该是:1、硬件成本;2、软件成本;3、运维成本;4、使用成本。
其次,软件的服务与支持应该是布置软件前优先考虑的问题,而不能等到需要时才急着去找!(这是一个ITO必须要做的)
再次,你举例的“北京某家商业银行”的事例,我这样看待:
1、他们的ITO在部署前期是有充分考虑的,因为他先了 Linux 界,服务器系统供应商中的 Number one;
2、他们在部署初期选择了“试用”,而不是直接购买,这为公司初期的发展节约了大量资金。这对于起步阶段的公司是很有帮助的;
3、后期问题也得到解决了,虽然补交了几年的服务费。 补交的服务费价格其实应该可以再商量;而且公司发展起来后再补交这部分费用,比初期就要交这笔费用,对公司意义是有很大区别的。另外,还有这几年通胀带来的利率收益。
然后,购买商业软件,确实会带有一定期限的服务支持,但这支持是有限制的。而且,上面银行的例子中,他们遇到的问题应该不是系统支持的问题,而是在系统上做业务开发时遇到的问题。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商业软件的服务是不包含这部分的。所以,即使此银行一开始使用了商业软件,在遇到这个问题时它一样要出钱解决这个开发的问题。
再然后,Linux工程师的薪资确实比 Windows工程师的薪资要调出不少,但这完全是目前市场造成的,当大家都用Linux/Linux人才足够时,Linux工程师的薪资自然就降下来了。
最后,某两家大型企业运维团队人数的比较,请一定说明两家企业的类型及经营内容,比如我们不能把产值相同的制造公司与互联网企业直接比较。
qiangshao5200 于 2014-09-05 10:57:40发表:
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幸福的时候莫忘路,休息的时候浇浇树。有钱的时候别迷路,缺钱的时候砍树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