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s2002 于 2009-11-25 14:25:45发表:
[i=s] 本帖最后由 ljs2002 于 2009-11-25 14:27 编辑 [/i]宫敏何许人也?当年背着几十卷磁带把芬兰自由软件库全部拷贝回中国的人,被《程序员》杂志评为影响中国软件开发的二十人之一的自由软件界元老。 我们听到的宫敏,是一个最先把自由软件引入中国,被称为是中国自由软件界元老的宫敏;而我们看到的宫敏,是一个在国内自由软件运动掀起狂潮时却全身而退,埋头于开发和做实事的宫敏。我们的本意是要写一段关于宫敏的传奇,但结果却是写出了一个卸去了光环的平实的宫敏。对宫敏先生的见解,我们只愿忠实地记录,不愿进行过多的评说。但这正象众所周知的:佛教盛行的地区都是一些极其贫穷落后的地区,而你却不能因此就怀疑佛教先贤们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一样。也好象我们对待现代的奥运会,一方面我们愉悦于因职业化而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运动,一享受着这些运动因刺激而带给我们的快感,奥运会的生命力因此而越来越旺盛;一方面我们也见到了那些竞技运动在越来越浓重的商业因素作用下已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戗生运动,运动健儿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最终带着一身的伤病殒落了一样。广大的自由软件爱好者,包括里努斯本人,也都曾在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间徘徊。基于我国自由软件的国情,我们认为目前就评说宫敏先生的观点为时尚早,但应特别注意的是宫先生提到的关于自由软件作用于教育的想法:中国最缺的是人,是那些有着良好心态和真才实学的人。 芬兰之旅 有意或是无意间,我们的心中总存在着一种民族心理情结。当我头一次听说Linux的开发有一个中国人参与时,我的想法就是想见一见这个中国人。而当这个中国人宫敏就座在我的面前时,我却见到了他是如此平和,如此地执着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他坚信全世界的Linux只有一个,所不同的只是有多种发行版本。也许是和多数人一样,出于那种情结带来的好奇心,我们还是在访谈中坚持请宫敏先生谈了他赴芬兰工作的一些情况。 宫敏先生谈到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从1985年至1987年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回国后宫先生回到了原单位,产生了再出去看看的想法。这时他注意到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有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实时图像处理”项目,就写了一封信给芬兰方面申请工作,结果受到了对方的欢迎。1989年9月宫敏先生动身去了芬兰,主要研究“并行处理”项目(后发展为“分布式处理”)。 在芬兰期间,宫敏先生用小型机工作,以后又购买了PC用的UNIX。这个时候宫先生发现这种UNIX不是很好用,缺乏很多驱动程序,对Internet的很多协议也不能支持。以后在购买了另一台小型机,试用了MachIII系统后,问题依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促使宫敏先生不断寻找解决办法。终于于1991年在芬兰教育网上,宫敏先生找到了Linux。但当时的Linux极不完备,宫敏先生戏言当时在Linux上也就能打一些“aabb”,这样宫先生就暂时放弃了对Linux的研究。但出呼宫先生意料的是,一年后竟见到了Linux的发行版。在Down到了支持Internet的Patch后,当时的Linux在宫先生的机器上却并不工作。“2天2夜后我才让它开始工作,我记得那是1992年的春天。”宫先生今天忆起此不还不无得意。以后他又回忆道:“我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快,但我有了源代码。我就在Patch上写我的程序,直到问题解决。以后我把它mail给了Donald。”最后他又意味深长地补充:“有没有源代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你有想法就可以实现。当然,如果你没有想法另当别论。从此我就用上了Linux,以后有新的内核我就Down下来编译一把。我热爱Linux。” 在谈到中国自由软件库的建立情况时,宫敏先生回忆说在应瑞典计算机科学研究所之邀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各国科学家在讨论“Linux为什么会在芬兰产生”时,产生了这样一种意见:是因为芬兰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软库,芬兰人能够很轻易地得到各种源程序,各大学计算机又免费使用,从而造就了Linux。这使宫敏先生产生了把自由软件引入中国的想法。机会终于来了,在和国家信息中心胡贻志主任的合作中,宫敏先生第一次把Linux引入了国内。当时大家的评价是让PC成为了Sun,具有了服务器的功能。在胡贻志主任和国家信息中心高主任的热情帮助下,宫敏先生为祖国用磁带背回了20G容量的自由软件,按宫先生的说法这是当时真正的好东西。也由此建立了中国自由软件库----中国第一个自由软件库。以后在张鹿等人的努力下,中国自由软件库得以发展壮大,宫敏先生却在一片热闹中继续从事着自己的研究工作。讲到这里,宫敏先生话题一转,语气沉重地接着说:“中国缺人才。而人要学习,就要有东西可学,下载是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最快的办法。现在中国自由软件库得不到国家一分钱的财政支持,张鹿他们真是难啊。一个国家发达与否不能只以金钱多少标准衡量,还应看它有多少公共财富,现在的公共财富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呀!”其忧国之情已溢于言表。
damoyan 于 2009-11-23 22:05:26发表:
进来学习下
garnettliu 于 2009-11-23 21:12:58发表:
宫敏,以前看过相关介绍。好像是她第一个把linux引入中国的。
haolong 于 2009-11-23 14:22:41发表:
这个问题绝对很少人知道,我也想知道
zhangzhaoi 于 2009-11-23 13:20:40发表:
我最早接触式我家买方正电脑的时候 带了张红旗3.0 当时不会命令 用那张光盘把机子装了好几次 后来就没用过了 直到大学才又开始重新拾起Linux
linux-nero 于 2009-11-23 13:12:36发表:
这个不知道!
01382140 于 2009-11-23 10:50:35发表:
路过
shiyouming 于 2009-11-23 07:55:53发表:
查了一下,应该是宫敏博士
qiayua 于 2009-11-23 00:10:09发表:
不清楚噢
Autobi 于 2009-11-22 18:15:21发表:
好像一个叫宫敏的人,还有的说王开源
xzj4167 于 2009-11-22 17:28:44发表:
不关心
Trueline 于 2009-11-22 16:21:16发表:
不知道唉
ljs2002 于 2009-11-25 14:25:45发表:
[i=s] 本帖最后由 ljs2002 于 2009-11-25 14:27 编辑 [/i]
宫敏何许人也?当年背着几十卷磁带把芬兰自由软件库全部拷贝回中国的人,被《程序员》杂志评为影响中国软件开发的二十人之一的自由软件界元老。
我们听到的宫敏,是一个最先把自由软件引入中国,被称为是中国自由软件界元老的宫敏;而我们看到的宫敏,是一个在国内自由软件运动掀起狂潮时却全身而退,埋头于开发和做实事的宫敏。我们的本意是要写一段关于宫敏的传奇,但结果却是写出了一个卸去了光环的平实的宫敏。对宫敏先生的见解,我们只愿忠实地记录,不愿进行过多的评说。但这正象众所周知的:佛教盛行的地区都是一些极其贫穷落后的地区,而你却不能因此就怀疑佛教先贤们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一样。也好象我们对待现代的奥运会,一方面我们愉悦于因职业化而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运动,一享受着这些运动因刺激而带给我们的快感,奥运会的生命力因此而越来越旺盛;一方面我们也见到了那些竞技运动在越来越浓重的商业因素作用下已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戗生运动,运动健儿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最终带着一身的伤病殒落了一样。广大的自由软件爱好者,包括里努斯本人,也都曾在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间徘徊。基于我国自由软件的国情,我们认为目前就评说宫敏先生的观点为时尚早,但应特别注意的是宫先生提到的关于自由软件作用于教育的想法:中国最缺的是人,是那些有着良好心态和真才实学的人。
芬兰之旅
有意或是无意间,我们的心中总存在着一种民族心理情结。当我头一次听说Linux的开发有一个中国人参与时,我的想法就是想见一见这个中国人。而当这个中国人宫敏就座在我的面前时,我却见到了他是如此平和,如此地执着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他坚信全世界的Linux只有一个,所不同的只是有多种发行版本。也许是和多数人一样,出于那种情结带来的好奇心,我们还是在访谈中坚持请宫敏先生谈了他赴芬兰工作的一些情况。
宫敏先生谈到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从1985年至1987年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回国后宫先生回到了原单位,产生了再出去看看的想法。这时他注意到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有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实时图像处理”项目,就写了一封信给芬兰方面申请工作,结果受到了对方的欢迎。1989年9月宫敏先生动身去了芬兰,主要研究“并行处理”项目(后发展为“分布式处理”)。
在芬兰期间,宫敏先生用小型机工作,以后又购买了PC用的UNIX。这个时候宫先生发现这种UNIX不是很好用,缺乏很多驱动程序,对Internet的很多协议也不能支持。以后在购买了另一台小型机,试用了MachIII系统后,问题依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促使宫敏先生不断寻找解决办法。终于于1991年在芬兰教育网上,宫敏先生找到了Linux。但当时的Linux极不完备,宫敏先生戏言当时在Linux上也就能打一些“aabb”,这样宫先生就暂时放弃了对Linux的研究。但出呼宫先生意料的是,一年后竟见到了Linux的发行版。在Down到了支持Internet的Patch后,当时的Linux在宫先生的机器上却并不工作。“2天2夜后我才让它开始工作,我记得那是1992年的春天。”宫先生今天忆起此不还不无得意。以后他又回忆道:“我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快,但我有了源代码。我就在Patch上写我的程序,直到问题解决。以后我把它mail给了Donald。”最后他又意味深长地补充:“有没有源代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你有想法就可以实现。当然,如果你没有想法另当别论。从此我就用上了Linux,以后有新的内核我就Down下来编译一把。我热爱Linux。”
在谈到中国自由软件库的建立情况时,宫敏先生回忆说在应瑞典计算机科学研究所之邀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各国科学家在讨论“Linux为什么会在芬兰产生”时,产生了这样一种意见:是因为芬兰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软库,芬兰人能够很轻易地得到各种源程序,各大学计算机又免费使用,从而造就了Linux。这使宫敏先生产生了把自由软件引入中国的想法。机会终于来了,在和国家信息中心胡贻志主任的合作中,宫敏先生第一次把Linux引入了国内。当时大家的评价是让PC成为了Sun,具有了服务器的功能。在胡贻志主任和国家信息中心高主任的热情帮助下,宫敏先生为祖国用磁带背回了20G容量的自由软件,按宫先生的说法这是当时真正的好东西。也由此建立了中国自由软件库----中国第一个自由软件库。以后在张鹿等人的努力下,中国自由软件库得以发展壮大,宫敏先生却在一片热闹中继续从事着自己的研究工作。讲到这里,宫敏先生话题一转,语气沉重地接着说:“中国缺人才。而人要学习,就要有东西可学,下载是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最快的办法。现在中国自由软件库得不到国家一分钱的财政支持,张鹿他们真是难啊。一个国家发达与否不能只以金钱多少标准衡量,还应看它有多少公共财富,现在的公共财富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呀!”其忧国之情已溢于言表。
damoyan 于 2009-11-23 22:05:26发表:
进来学习下
garnettliu 于 2009-11-23 21:12:58发表:
宫敏,以前看过相关介绍。好像是她第一个把linux引入中国的。
haolong 于 2009-11-23 14:22:41发表:
这个问题绝对很少人知道,我也想知道
zhangzhaoi 于 2009-11-23 13:20:40发表:
我最早接触式我家买方正电脑的时候 带了张红旗3.0 当时不会命令 用那张光盘把机子装了好几次 后来就没用过了 直到大学才又开始重新拾起Linux
linux-nero 于 2009-11-23 13:12:36发表:
这个不知道!
01382140 于 2009-11-23 10:50:35发表:
路过
shiyouming 于 2009-11-23 07:55:53发表:
查了一下,应该是宫敏博士
qiayua 于 2009-11-23 00:10:09发表:
不清楚噢
Autobi 于 2009-11-22 18:15:21发表:
好像一个叫宫敏的人,还有的说王开源
xzj4167 于 2009-11-22 17:28:44发表:
不关心
Trueline 于 2009-11-22 16:21:16发表:
不知道唉